春节临近,北京、上海等多地对烟花爆竹管控收紧,有的城市是“放”到“限”,有的城市是“禁”改“限”。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对烟花爆竹燃放规定由“放”到“禁”再到“限”,体现出政府管理与服务思路的创新。
体现管理智慧
戴先任:多地对烟花爆竹由“放”到“禁”到“限” ,体现了政府管理的与时俱进,不管是“放”还是“禁”,都是一种简单的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而“限”不仅更体现也更考验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智慧,哪些区域适合“放”?哪些区域又适合“限”?这些也要能进行科学决策,要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科学安排。
更要看到,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等,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更要能加强对这些污染源的治理。而对于令人“又爱又恨”的烟花爆竹,则需要实行一些更为“灵活机动”的措施,慢慢减少公众对其的依赖。烟花爆竹自然有害于现代生活,但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要营造更好的条件,让民众自觉选择有利于环保的过年方式,从而能自觉替代掉不利于现代生活的烟花爆竹。多地地方政府对待烟花爆竹采取“禁改限”的办法,也更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
是进步但还不够
龙敏飞:有没有既可以保存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又不会带来太大的次生危害呢?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香港和澳门,就走在我们前列。在香港,其全面禁止私人燃放,由政府代劳,找企业赞助,每年大年初二在维多利亚港搞一场烟花汇演,既满足国人过节图热闹的劲、增添了城市景观,也避免了不规范燃放带来的危害,是很成功的现实案例;而在澳门,则指定燃放区,规定燃放时间,并且还分成成人区及小童区,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风险。
烟花爆竹“禁改限”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借鉴香港、澳门等地的成功经验,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既可传承传统民风民俗,又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要以环境和民意为“指挥棒”
王军荣:这边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入冬以来企业排污、供暖、小汽车尾气排放等多种因素致多地雾霾指数“爆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加剧空气污染;那边却是,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春节除旧迎新的传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元素。一味“禁放”烟花爆竹淡化了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浓浓年味,因此一直“屡禁不止”。烟花爆竹燃放该如何规定呢?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政府对烟花爆竹燃放的规定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由“放”到“禁”再到“限”,且多是反反复复的,让人不知所措,其实,恰恰是变化,才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
春节期间,民间有烟花爆竹燃放的需求,这一点必须正视,但也要考虑到烟花爆竹燃放所带来的弊病。特别是出现污染空气、火灾等问题,如何进行智慧调控,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这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设计出烟花爆竹燃放的科学方案,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够保护民俗,两全其美的境界是能够达到的。
(整理:珠江商报记者赵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