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平
世上难走的路,是上坡路,人间难坐的位,是第一位。难上加难的是,持续走上坡路,保持在第一位。
在这条路上,在这个位置,虽然从不拥挤,甚至有点孤独,可如想保持,那就茫然不得、松懈不得,唯有持续奋发向上,方得始终。
顺德,能够连续12年位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首位,连续两个字,说明稳居第一并非偶然和虚名,其中,有扎实的硬功夫,更有强大的软实力。
这条路,是顺德制造之路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顺德也不是。抛开远的不说,单说最近12年,在上坡路,顺德走得既有风光无限,还有对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与不懈坚持。
那一年是2011年,顺德GDP为2153.9亿元,工业总产值为5965.1亿元,到2022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4166.39亿元和1.2万亿元,两项增长量都以倍数计。
数据不能说明一切,却是最直观的表达。探求背后原因,才是找到走好上坡路的根源。
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句话回头再看,值得回味:“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成型,家电、机械装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项目进展顺利,全国首个物联网应用基地落户。”
这一年到了202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顺德坚定工业立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赋能”工程,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国家层次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产业是顺德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是顺德发展的命脉。12年来,这样的理念始终如一,现在更在打造最友好的制造业强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迹可循。
坚持工业制造业,坚持科技数字化,这是顺德走稳了高质量发展上坡路的看家法宝。
这条路,是以水兴城之路
水,对于水乡顺德,是灵魂,是精神,是人文脉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水兴城,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与行动。可以肯定地说,顺德城市品质高不高,取决于水美不美。
千年水乡,顺德与水相生相长,故事肯定很多,还是从12年前说起。
那一年,顺德提出了“构筑生态绿网,再现顺德水乡风情”的治水方略。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截污治理、景观改造等措施,综合提升内河涌环境,让水变清,让景更靓。2014年《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年度考核中,顺德得分90分以上,位居全省第二。
这些年,顺德确定以水美城、以水兴城,将治水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在治水过程中,抓住了“联围治理”这个牛鼻子,确实抓住了关键点。在联围治理中,又有了四大转变,即从碎片化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末端截流向源头分流转变,从底数不清向精准施策转变,从零敲碎打向大兵团作战转变。
如今,再现水乡风情,重塑水韵魅力,正在向打造美丽中国标杆升级。时间在变,信念如一。一步一个脚印,一河一个治策,一年一个变化,以水兴城,更是一脉相承。
毫无疑问,这是实干型政府应有的作为,更是领跑者该有的示范,这是顺德再居百强区首位的关键答案。
这条路,是民生保障之路
民生,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在这一点上,事实永远胜过所有高谈阔论。另一个事实是,顺德在这条路,走得是稳健且急切。
那一年,顺德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了医保范围,成为全国首个所有镇(街)公立医院均达到二甲水平的县(区),实施了多个教育发展计划。
这一年,高质量完成10件民生实事,解决了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了教育“四好”工程,启动第二季“最美校园”行动,新增学位约1.7万个,教师素质更高了,教育资源更优质了,医药卫生和保障体系更完善了,政府服务更细致周到了。
对经济发展来说,最大的民生则是一流的营商环境。近悦远来的顺德营商环境,已成为发展的动力站和能量场。嚟顺德、一定得,喺顺德、真係得,正以目测不及的速度成为现实。
向高处看,往实在做,民生保障有力度,顺德高质量发展就有底气,这是顺德再创佳绩的重要砝码。
这条路,是深化改革开放之路
在这条上坡路上,还有很多细节,个中艰辛,非亲历难以体会。
在这条上坡路上,只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发展,才是顺德持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如今的顺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对标一流,向“湾”而兴,与“湾”同行,瞄准大湾区极点城市,顺德在继续奔跑,向前向上。
人们为何相信顺德能持续向上,那是因为在其精神谱系中,始终秉承着“说一件、做一件、成一件”的优良传统和过硬品质,并凭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十二年,这样的轮回还会有很多,第一名,全国只有一个,能否在这条最难走的路上走好走稳,能否在这个首位上坐稳一个又一个轮回?
顺德,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