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新平
因工作关系,接触了不少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言谈中,普遍提到目前企业存在车间工人年龄断层的问题,有不少企业,在车间从事一线生产的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近年来,尽管年年招工,但就是招不来年轻人,有时勉强招来三两个,通常做不了几个月,又辞职走人了。
一边是千万大学生在求职的路上奔走、彷徨、挣扎,一边是不少厂家到处招人。造成人才供需矛盾,原因不一而足,譬如:高等中专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制造业转型升级跟不上;有知识的年轻人不愿脱下“长衫”“拧螺丝”;年轻人喜欢自由不愿困守车间等等。这些,都是原因,但好些深层次的东西,也不是一时半会,凭一人之力可以解决的,只有假以时日,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作为一个企业家,尤其是因招不来年轻人而困扰的制造业企业家,在自身方面作一番改变还是能吸引年轻人的。
近日读到这样一篇报道,中山市沙溪镇有家服饰有限公司,去年工厂搬到新址后,生产一线的员工,平均年龄比之前小了13岁。近一年来,不少沙溪本地的居民,都想托人送到这样的工厂工作,一开始还挺令人费解,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新型的智能化工厂,环境舒服、工作不累,收入还挺高,所以很多人抢着进厂。
无独有偶,笔者最近走访了一些顺德印刷包装企业,也发现有些做标签印刷的企业,一点也不用担心年轻人不肯入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公司七八成。细究原因:一是工作环境好,车间整洁卫生无异味;二是机器操作智能,没有基础的年轻人也很容易上手;三是公司设施齐全,饭堂、无线网络、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服装和印刷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多年来一直受制于人力成本上涨、技术人才青黄不接,是产业转移的“排头兵”。而这些产业,虽然其附加值不高,但往往是解决劳动就业,产业配套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佛山市提出“制造业当家”,顺德区提出“打造最友好的制造业强区”的背景下,制造业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每一位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拿上文提到的人才招揽问题,如果政府没有一盘棋的意识,没有对产业发展链的前瞻,如果企业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和共享经营成果的理念,是打不开向上发展空间的。试想,一个不能给广大青年予未来的城市和企业,又谈何去吸引他们乐业安居?
社会多元化发展,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无限空间。所以,我们不能一旦出现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就指责年轻人不肯吃苦,眼高手低,社会要躬行反思,我们为年轻人的成长做得够不够?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肯脱下“长衫”,蹲下去“拧螺丝”,而是他在权衡、在纠结:就这样蹲下去,以后还能站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