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昌莲
“我欠您一次旅行。凭此欠条可免门票入园一次,有效期十年。”5月1日,洛阳栾川老君山景区因达到最大游客承载量,许多未预约却慕名而来的游客遭遇限流,为抚慰游客失落的心情,景区在门口为上千游客送上奶茶、鸡腿简餐,并打下这样一张欠条。
众所周知,如果景区人满为患,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基于此,旅游法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要求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再看河南洛阳栾川老君山景区,因5月1日达到限流标准停止售票,景区便给吃了“闭门羹”的近千名游客开具“我欠你一次旅行”的“欠条”,游客可凭此“欠条”免费入园一次,不仅达到了限流目的,而且维护了游客的利益。
众所周知,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令一些热门景区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因此,给景区设置最大承载量,并采取限流措施,既是保障景区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二选择。
不可否认,景区限流,会有部分游客因被拒绝进入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然而,与景区安全和文化遗产保护相比,这暂时的不公又算得了什么?特别是,人们都知道,汽车超载是马路“第一杀手”,一旦景区“超载”,其后果会比汽车超载更严重、更可怕。
换言之,景区限流“欠条”,是一份文明契约。文明旅游,既需要相关法律进行规范,更需要制度进行文明“导游”。比如,旅游景区开出限流“欠条”,让游客选择错峰出游,既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疏导方式。
在此基础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尽早制订景区限流预警制度,根据各景区的特点和承载能力,设置一个容纳游客的上限,即“最大承载量”,一旦有景区突破这个上限,立即发出预警,并向其发出“限流令”。同时,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通过节日涨价、平时降价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别是,一些相对冷门的景区,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营运模式的创新,谋划一些活动项目、游客参与性的项目以及积极的消费项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转有的景区“撑死”、有的景区“饿死”的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