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用3篇10章33节的篇幅,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成效、存在问题,明确“十四五”时期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支撑保障。
“十四五”期间,高明将通过“三山两江”绿色发展、“个十百千万”乡村发展、“文化强区”繁荣发展、“文旅体产”融合发展、“城镇升级”协同发展,打造成为“高综合竞争力、高品质生活内涵、高城乡民生福利、低生态资源损耗率”的高质量发展典范,实现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力争到2025年,基本达到“四个一”发展目标:推动创建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基本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
“三山两江”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色向来是高明发展的底色、本色和特色,生态环境是高明最大的硬核竞争力。多年来,高明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还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有着“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大地园林化景观,森林覆盖率居佛山五区之首,空气质量持续排在全市前列。
截至2020年底,高明已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镇,有省级宜居社区12个、中国森林体验基地1个、A级旅游景区2个、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公园3个。厚植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是高明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规划》所提的推动创建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既是高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明文化旅游发展突围的方向所在。
紧扣绿色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十四五”时期,高明将采取“山上树品牌、环山做产业、沿江大提升”的发展策略,以“三山两江”统筹发展为战略突破点,以“一核一圈三带”为重点,整体构建“环皂幕山生态康养核、环云勇森林旅居圈、环凌云山花旅产业带、十里西江滨水活力休闲带、百里沧江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大文旅产业集聚区,有效串联乡村文脉,带动乡村振兴,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打造成为“两山”理论践行地。
以“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为例。该景区将重点做好“山上、山下、环山”三位一体建设,将发展大山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成为高明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一方面,在山上树品牌,高水平打造皂幕山龙头景区,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环山做产业,通过打造两大康养组团和加快一廊一道建设,构建起环皂幕山健康养生产业。同时,推动“皂幕-云勇”两山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百里环山度假产业带。
“个十百千万”乡村发展
探索乡村振兴“高明模式”
作为城乡结合特征明显的区域,高明还是珠三角颇负盛名的农业大区。广袤的乡村资源不仅成为绿色生态最大的载体,还让高明走出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立足高明实际,《规划》提出“个十百千万”乡村发展的任务,着力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地。“个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包含五个示范、十二金钗、百园超市、千家灯火、万亩千亩5项具体工程,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农旅消费、岭南民宿、农业旅游等方面寻求突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城乡融合。
结合农业部门正在推进的乡村连片示范带,《规划》提出打造乡村旅游五大示范,以沙寮、大布、新安以及阮埇、小洞村为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四大发展模式,形成典型示范逐步向全域推广。在农旅深度融合方面,重点培育打造盈香生态园等十二大农旅融合项目,形成农旅融合发展典范。
此外,《规划》还以共建“百园超市”和点亮“千家灯火”两大工程,推动农庄、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美丽农庄”评定工作,引导区内农庄经营规范化、服务精细化,另一方面以定制化、个性化理念打造“美丽农庄”进阶版,打造百个优质农庄作为示范。同时,重点发展“环皂幕山、环云勇、环凌云山、美的·鹭湖”四大民宿产业集群,率先打造若干精品民宿示范点,力争建成千家岭南精品民宿。
“万亩千亩”工程也是高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万亩稻田、万亩坚果、万亩花卉以及千亩粉葛的带动下,高明产业振兴前景喜人,未来将以此为抓手拓展农业旅游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文旅体产”融合
推动形成消费增长点
过去五年,高明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挥全域“旅游+”功能,在加快文旅体融合发展中拓展空间,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一组数据印证高明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全区旅游总收入由2015年的20.6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8.8亿元,接待游客数量由2015年的481.1万人次增加至2020年的673.42万人次,两项指标分别增长39.26%、39.98%。2019年,高明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目前,全区现有体育场地206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1平方米,是佛山市要求水平(2.5平方米)的两倍多;完成《古椰贝丘遗址保护规划》,谭平山故居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5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为深化“文旅体产”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透露,“十四五”时期,高明将以文化为根本,以红色为重点,以体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各特色产业优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创新推动“文旅体产”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通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催生新业态、衍生产业链和创造新价值,形成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增长极,将高明打造成为产业升级样板地。
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高明将开发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如灵龟港口文旅小镇、“西江人家”特色风情街、沙寮西江美食特色村等,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以佛山市入选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契机,加快建设高明现代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推动打造文旅融合消费示范,全面激发消费潜力。
红色是高明发展的成色。作为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区),高明此前提出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十四五”时期,高明将继续加强红色文化保护,通过塑造“西江赤潮”红色品牌、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等举措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做好红色传承文章,推动红旅融合。
【新闻延伸】:
高明: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造文化自信先行地
文化不仅润泽民生、彰显文明,更体现着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直以来,高明持续深化“文化强区”建设,厚植城市精神品格,通过用活用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高明人民的文化自信。
“十四五”时期,高明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高明建设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强区和文化导向型名城,打造文化自信先行地。
塑造高明时代人文精神。将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大精神文明宣传力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高明在各个时代奋斗中形成的伟大时代精神。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日常管理之中。讲好高明人文故事,重点发掘以“高明印记”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进取精神,以“高明名人志”为代表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以“高明智造”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大力弘扬高明时代精神。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开展非遗普查,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办法,实施非遗五进工程,进一步传承与活化非遗历史文脉。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发展以及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持续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将“文化强区”的美好愿景化作可知可感的高品质人文生活。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文化演艺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探索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促进优秀文化交流合作。包括促进岭南传统文化交流合作、湾区贝丘文化交流合作以及青少年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各地多元文化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相知相融,对于本土文化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佛山市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战略与任务
一、“三山两江”绿色发展,打造“两山”理论践行地
●培育环皂幕山生态康养核
●建设环云勇森林旅居圈
●构建环凌云山花旅产业带
●打造十里西江滨水活力休闲带
●布局百里沧江乡村振兴示范带
二、“个十百千万”乡村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
●形成“五个示范”,引领全域乡村旅游
●培育“十二金钗”,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共建“百园超市”,释放农旅消费潜力
●点亮“千家灯火”,打造“岭南新民宿”品牌
●实施“万亩千亩”工程,拓展农业旅游功能
三、“文化强区”繁荣发展,打造文化自信先行地
●塑造高明时代人文精神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促进优秀文化交流合作
四、“文旅体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升级样板地
●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旅融合
●做好红色传承文章,推动红旅融合
●激发体育产业活力,推动体旅融合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产旅融合
五、“城镇升级”协同发展,打造美好生活体验地
●江城联动,打造品质生活之城
●四镇同创,建设旅游风情小镇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