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珠江商报”公众号
更多
2021 12/25 11:16:30 珠江商报A4

文化客厅:北滘的城市审美与担当

字体
字体大小:

     岁未年终,小城的阳光里带着艺术的气息。
    12月17日下午3时许,广州地铁7号线美的大道站迎来了第一批顺德“乘客”。
    同一时刻,来自广州天河区的王先生一家,正在北滘的跹陌花田里“打卡”。在此之前,他们还与北滘的朋友一起,参观了和美术馆。
    从美的大道站到和美术馆再到跹陌花田,小城北滘正在以“城市客厅”的形象,张开双肩接纳着越来越多的美好和快乐。
    “顺德需要一个城市审美的高地,北滘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在今年的南方文学盛典上,诗人黄礼孩如是说。
    其实,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在北滘的时光里感受到了这座小城魅力和做好“城市文化客厅”的责任与担当。
    
    古祠堂:
    文化的温度在时光里流转
    

新建发布

爱北滘文化共创空间,参加南方文学盛典的作家们一起品尝手冲咖啡。

新建发布
    在4月世界读书日,广佛诗人齐聚北滘文化共创空间。

    新建发布

在碧江蓬莱书院,周志锋(右二)与苏家人一起聊天。

    清晨的北滘,一束暖阳打在碧江蓬莱书院古老的木门上。这是碧江金楼苏家的祠堂,被顺德本土文化人周志锋活化成书院。
    这一天,书院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十小姐。这位生于1936年的十小姐名叫苏亦研,是碧江金楼苏家苏定宇的第十个孩子。
    眼前的十小姐,端庄文雅,谈吐中掩盖不住大家闺秀的气质。年轻时的十小姐虽然生活艰苦,但她凭着自己的拼劲争取了想要走的路,她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积极进修。如今,安享晚年。在碧江这座苏家祠堂内,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温暖的太阳打在身上,她用宁静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励志的故事。
    书院的主人周志锋从炭炉上拿起热气腾腾的茶,为十小姐慢慢斟满。这一切,仿佛从时光中走来,又如此真实地为我们讲人生经历。茶香缭绕,曾经多少如十小姐般有故事的人在这沉淀了厚重历史的祠堂里讲故事?这祠堂里饱经风霜的一砖一瓦,或许因为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变得温暖起来。
    当然,这只是自2013年修缮、活化后碧江蓬莱书院、小蓬莱艺术馆的一个片段,在这里有慕名前来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有云游四方的古琴名家、更有数不清的书画名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碧江居民往来其中观看展览,甚至有七旬老者何均统亲手制作燕翼楼等碧江古旧建筑木质模型展览。
    
    和美术馆:
    诗与美的行动表达
    
    在手机上打开小红书APP,输入和美术馆,“22万+”的笔记赫然在目。这个数据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的美术馆,与大名鼎鼎的热词故宫“30万+”的数据也相差无几。
    数据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和美术馆自2020年10月试运营以来,给人们的城市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改变则是有目共睹的。
    来自和美术馆入馆数据与小红书APP笔记数量匹配度极为相似,参观者男女比例大概为4:6,而从地域分布来看,珠三角尤其是来自大湾区城市的观众是主力军,在总人流中占7成,另外的参观者则来自北京和上海两个艺术环境相对成熟的城市。这得益于和美术馆每月20日对公众免费开放800个名额,让大湾区的市民多了一份逛美术馆打卡的日程。除此之外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都为特定人群提供免费参观的福利,寒暑假儿童更可享受免费入场。

新建发布

北滘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与那些赫赫有名的美术馆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甚至被包围在北滘新城区高楼里。但它标识度却极高,对外散发着极具张力的隐喻。
    也许是1995年就获得国际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安藤忠雄出手的缘故,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极具网红打卡需求,而此前,安藤忠雄在中国的作品,集中在更国际化、美术馆氛围也更浓厚的北京、上海。和美术馆是他在华南的第一个作品,不在广深而是直落到北滘,因家电制造而名扬的岭南小镇北滘。
    从四楼展厅走到一楼就是一场从岭南花鸟画纯然的自然意趣遇到始终专注于如何运用数学符码与图表消解艺术惯有的隐喻性和多义性的贝纳·维内,东西文化在同一个空间里,两极分化却又融合在一起。
    自和美术馆启用以来,世间风物、风会之变——和美术馆藏中国近现代作品展、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Re-睿: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埃斯沃兹·凯利(Ellsworth Kelly)、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张大千、关山月、徐冰等世界顶级的艺术家的作品尽可一饱眼福。最受益的当然是那些孩童了?有了艺术的滋养,未来可期。

新建发布

和美术馆“和·流”剧场以“圆”为主题,呈现了一场现代舞与空间融合的艺术。       

    顺图书房:
    文化共生空间的探索
    
    在北滘新城区的跹陌花田,有一个小小的顺图书房,在其旁边这是一个仅有23平方的小空间,被命名为“爱北滘文化共生空间”。这是由北滘宣传文体旅游办与北滘文化中心联合发起阅读北滘之爱北滘文化共生计划项目,这个支持艺术创新、诗意生活的跨界公益计划年度分为四期,每期提供三个月的工作室入驻跹陌花海·顺图书房以及附属空间(暂定名:爱北滘文化共创空间)的使用时间。
    这是从2021年4月世界读书日以“纸短情长一诗见心”聚集了十二位广佛诗人在这里采风、写诗、读诗、阅读开始“营业”;十一国庆期间“阅读北滘 · 诗人呓语”朱佳发、水的翅膀、米涂三位诗人与手冲咖啡师、资深瑜伽教练、摄影师、茶艺师4位艺术达人“与君共赴诗生活”在这个秋天GET一点提升品质小技能;随后南方文学盛典数十位作家在这以霜降为主题的文学聚会里品尝手冲咖啡、花艺……
    入选者在驻地期间每周轮流完成公益活动一场(形式不限于工作坊、分享、线上课程等)公共免费服务活动以读书会、电影会、咖啡体验课、花艺课等形式展开,服务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免费服务频率1节课/周。
    首期入驻是三位生活轨迹迥异、地域文化不同的主理人,文化策展人专业的Lea是留学海外并有丰富艺术策展经验的人,一直以来从事文化事业,因眼疾的困扰,离开了原工作岗位;而TA咖啡主理人曾经在媒体工作,因家有咖啡种植园对咖啡独具钟情;意而花艺的主理人则生活在深圳在高端进口花艺工作室工作多年,是一名出色的花艺师,极具个人风格的设计理念,其作品既有现代花艺的简洁,又有东方花艺中的线条感。第二期则以中华花艺、茶艺、摄影为主打。
    在爱北滘文化共生空间“营业”的时间里,空气动力学博士、城市道路规划师、全国排名前十摄影师、国家一级茶艺师、咿呀学语的孩童、八十多岁退休老人因各种机缘相聚在这里,活动在不断研讨与学习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阅读推广到知识服务,承载着线上线下、各类人群的知识需求。这个小小的共创空间,更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城市学习文化空间。
    
    后记
    
    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留下了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2021年10月28日,顺德区党代会报告引用了这句话,并在部署今后五年顺德城市发展时,明确提出:“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市民的期待”。

新建发布

北滘新城,文化氛围浓厚。   

   由此可见,全面提升城市审美能力,是把城市建设好的一项基本功。这一点,需要政府部门的自觉,也需要全体市民的自觉。只有在对美的问题上达成了兼容并蓄的共识,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百花齐放,美美与共。
    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是其中的第一步。以人文空间之美,开启城市无边界学习新场域,以多元学习型社群激活的家庭、社区和公共人文设施,是区域人文复兴、人才引流,以及走向学习型城市的必然之路。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记者以碧江蓬莱书院、和美术馆、爱北滘文化共创空间为切入点,窥视人文空间转型升级的重心,发现北滘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为社区文化的兴盛和城市审美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也为打造“城市文化客厅”,让更多的人读懂顺德、爱上顺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